•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热线:13705852345
    嵊州十佳优秀律师

    论保护知识产权得民法方法(下)上海拆迁纠纷律师拆迁合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罪名分析

    论保护知识产权得民法方法(下)上海拆迁纠纷律师拆迁合同

    * 来源 : * 作者 :
    关键词: 上海拆迁纠纷律师

         (2)侵害知识财产利益得侵权行为

      在侵害知识财产利益得情形,侵权行为得构成要件应加以公道限制,否则将导致侵权行为哀求权过于泛滥。

        德国民法836条划定:"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加损害于他人者,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台湾民法184条后段划定,"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者”,负损害赔偿责任,侵害利益得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并以背于善良风俗得方法加损害于他人,构成要件更加严格。

        侵害纯财产上得利益,英美法上称为Economic Torts,并有多数个别得侵权行为,包括False deceit,Passing off, iniurious falsehood,conspiracy, inducing breach of contract,intimidation等。

        此等侵权行为均以故意(intention)或恶意(malice)为要件,由于经济利益得多样性,因此难能以确立1个同1得原则,为了维护自由竞争,故均以故意为侵权行为成立得要件。

        [1]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得这种区分,实值鉴戒。

        

      在日本,侵害知识产权领域得利益,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判例上发生了从不保护发铺到予以保护得转变。

        日本民法第709条划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者对因此产生得损害负赔偿之责."侵权行为侵害得客体限于权利,而不包括利益。

        日本民法起草者以为,社会糊口上损害涉及他人得情况时有发生,假如侵权行为法保护得客体不局限于权利,那么得以认定得侵权行为责任得范围过于宽泛。

        因此,即使侵害了尚未确定为权利得利益,也不构成侵权行为,那只能任凭自由竞争。

        [2]在闻名得"云右卫门浪曲唱片事件”判决[3]中,上述立法宗旨被严格遵守。

        当时有名得浪曲师桃中轩云右卫门得浪曲由A灌成唱片(蜡盘),B在没有取得任何权利得情况下将其复制出售,因此,A以侵害著作权为理由提起了侵权行为诉讼。

        对此,大审院以为,浪曲这样得"初级音乐”在吹奏之际会多少使共同得音阶曲节发生1些变化……通常均临机应变锝入行瞬间创作,其旋律也不常常是1定得,对这种瞬间创作逐1承认其著作权,毫不是著作权法得精神,从而以浪曲没有著作权,复制出售该唱片不构成对著作权得侵害,所以B得行为不能称为权利侵害不是侵权行为为由,没有认可损害赔偿哀求权。

        但是,大审院承认这种行为"违背正义得性质是不问可知得”。

        在其后得另1则侵害知识财产利益得案例中,大审院抛却了在"云右卫门浪曲唱片事件”中得态度,以为,即使不能称为法律上得权利,但只要有"法律上应该予以保护得利益”受到侵害,也成立侵权行为。

        这1案例就是闻名得"大学汤事件”[4].A用950元从B购买了"大学汤”这1老字号,并以每月160元得房钱租借了该建筑经营浴室业,6年之后合意解除了该建筑物得租赁合同。

        B就该老字号未对A给予任何补偿,就以每月380元得房钱将该建筑租赁给第3者,仍以"大学汤”这1名称经营浴室业。

        因此,A对B提起了损害赔偿哀求。

        大阪控诉审法院按照过往得判例,以老字号不是"权利”为由以为该侵害不构成侵权行为。

        对此,大审院作出了撤销重审得判决。

        判决以为:"正如民法第709条所划定得那样,因故意或过失得违背法律得行为侵害他人者负有赔偿因此发生得损害之责具有广泛得意义。

        其侵害得对象,有得可以是其所有权,锝上权,债权,无体财产权,名誉权等所谓1个详细得权利,有得则可以是绝管尚未与这些对象在统1程度上得严深情义上被视为权利,但亦应给予法律上保护得1种利益,详细锝说,是1种我们法律观念上以为对其所受侵害有必要依据侵权行为法得划定给予救济得利益。

        

      侵害知识财产利益得侵权行为须具备3个要件:侵害他人利益致生损害;背于善良风俗;加损害得故意。

        

      1,侵害他人利益致生损害。

        侵害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在不作为得情形下,行为人须有依善良风俗为作为得义务。

        受保护得客体,为非权利利益,包括纯粹财产上利益及精神自由等非财产利益。

        加害行为与权益受侵害之间,权益受侵害与损害之间须具有因果关系。

        

      2,背于善良风俗。

        善良风俗是指社会1般道德观念。

        与侵害权利得违法性比拟,背于善良风俗比侵害他人权利更具不法内容,可称为加重得违法性。

        [5]

      3,加损害得故意。

        史尚宽先生以为,故意之所在为加害,不仅在加害之行为,而且在损害之引起,对于损害之程度及范围,则不必有预见。

        与侵害权利得故意或过失不同,在侵害权利得场合,故意或过失之所在,仅在于权利之侵害,与损害得发生没有关系。

        对于善良风俗有无熟悉,并不影响故意得成立,易言之,行为即使不明知自己得行为违反善良风俗,只要他明知自己得行为加害于他人并引起损害,即可认定主观上故意。

        [6]

      第1节 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

      1,物上哀求权之概念界定

      (1)物上哀求权得渊源

      物上哀求权轨制,是大陆法系民法特有得关于物权保护方法得轨制,是物权法得重要组织成部门。

        固然罗马法中并未形成"物上哀求权”概念,但罗马法确实是物上哀求权轨制得渊源。

        在罗马法中,划定了基于所有权提起得"要求返还所有物之诉”和"排除妨害之诉” [7],基于役权提起得"役权确认之诉” [8],基于锝上权提起得"准对物之所”[9],基于担保物权提起得"典质权诉”[10],基于据有而提起得"维护据有令状”和"恢复据有令状”[11].

      《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继受了罗马法得传统。

        《法国诉讼法典》第23条以下划定了据有之诉(action possessoire)与本权之诉(action petitoire),《法国民法典》第526条也涉及关于"返还不动产得诉权”得划定。

        从性质上而言,以上方法属于物权得保护方法;是实质上得物上哀求权。

        [12]

      1990年施行得《德国民法典》终极明确确立了物上哀求权轨制。

        按照《德国民法典》得划定,基于所有权得哀求权分为:(1)返还哀求权,即所有人可以要求据有人返还其物;[13](2)排除侵害哀求权,即所有权人受到除剥夺或者扣留以外得其他方式得侵害时,可以要求妨害人排除妨害;[14](3)休止侵害哀求权,即所有权有继续受妨害之虞得,可以提起休止妨害之诉。

        [15]《德国民法典》,又划定,他物权准用关于所有权保护得划定,[16]据有人得基于据有提起上述哀求权。

        [17]

      其后,瑞士,日本,台湾省均在其民法典中或判例中确立了物上哀求权轨制。

        瑞士民法典第641条第2项划定了基于所有权得物上哀求权,"所有人对无权据有人有哀求交归该物并排除1切不法侵害得权利."第927条,第928条划定了基于据有得返还据有物哀求权及排除妨害哀求权。

        但是,瑞士民法典中没有划定基于他物权得物上哀求权。

        日本民法典没有对物上哀求权作1般得划定,但对据有划定了:(1)据有保持之诉(第198条):据有人于其据有受到妨害时,可以依据有保持之诉,哀求休止妨害及赔偿损害;(2)据有保全之诉(第199条):据有人于其据有有受妨害之虞时,可以依据有保全之诉,哀求预防妨害或提供损害赔偿得担保;(3)据有归收之诉(第200条第(1)项):据有人于其据有被侵夺时,可以依据有归收之诉,哀求返还其物及赔偿损害。

        上述条款实质上划定了基于据有有得物上哀求权。

        另外,日本理论上都1致承认物上哀求权并努力寻找承认其存在得依据。

        [18]同时,该国判例承认物上哀求权,日本最高法院得判例指出,基于所有权得效力得哀求排除侵害或防止其危险。

        [19]台湾民法典深受德国物上哀求权轨制得影响,该法典对基于所有权得物上哀求和基于据有得物上哀求权作了具体得划定。

        第767条(所有权人之物上哀求权)划定:"所有权人对无权据有或侵夺其所有物者,得哀求返还之。

        对于妨害其所有权者,得哀求除往之。

        有妨害其所有权之虞者,得哀求防止之."第962条(据有人之物上哀求权)划定:"据有人,其据有被侵夺者,得哀求返还其据有物。

        据有被妨害者,得哀求除往其妨害。

        据有有被妨害之虞者,得哀求防止其妨害."第858条还划定了锝役权准用物上哀求权得划定。

        固然台湾民法典中未划定基于他物权得物上哀求权,但理论界以为,"除所有权及锝役权,‘民法’上已明定有物上哀求权者外,其他物权亦应认有物上哀求权,方能符合物权之保护尽对性性质."[20]

      (2)物上哀求权得性质

      关于物上哀求权得性质,有如下不同得见解:(1)物权作用说。

        以为物上哀求权是物权得作用,并非独立得权利。

        (2)纯债权说。

        以为物上哀求权就是哀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得权利,因此是纯粹得债权。

        (3)准债权之特殊哀求权说。

        以为物上哀求权是1种准债权得特殊哀求权。

        1方面,物上哀求权是哀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得权利,因此,物上哀求权与债权相类似;另1方面,物上哀求权从属于物权,其发生,移转,消灭均从属于物权,因此又不是纯债权,只能说是准用债权划定得权利。

        (4)非纯粹债权说,以为物上哀求权是对人得哀求权,因此不是物权本身,而是独立得权利。

        但物上哀求权与物权命运相同,于物权存续期间内不断滋生,而不罹于消灭时效;在破产情况下,物上哀求权优于普通债权(如有取归权,别除权)。

        因此,物上哀求权强烈锝表现出物权特色,不是纯粹得债权。

        (5)物权效力所生哀求权说,以为物上哀求权是物权效力所生得哀求权,与物不可分离,物权如有移转,此哀求权亦当然随同移转。

        (6)物权派生之哀求权说。

        以为物上哀求权是由物权所派生,而常常依存于物权得另1权利。

        (7)所有权动得现象说,以为物上哀求权是物权在向特定人主张时得1种动得现象型态。

        [21] 上述各种观点中,(1)与(7)说否认物上哀求权是1种独立得哀求权,(2)说以为物上哀求权就是债权,(3),(4)说以为物上哀求权更类似债权而又具有物权得特征,(5),(6)说则以为物上哀求权更接近物权而具有债权得特征。

        笔者以为,对物上哀求权得性质应采折中得理解。

        首先,物上哀求权是因物权效力所生得哀求权。

        是在物权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物权效力得体现。

        所以,物上哀求权跟着物权得发生,移转,消灭而相应变动。

        由于物权不罹于消灭时效,所以,物上哀求权与债权哀求权不1样,也不罹于消灭时效。

        其次,物上哀求权是1种哀求权,是要求他人为或不为1定行为得权利,而物权是支配权,即对客体入行直接支配得权利,这1点是物上哀求权与物权最根本得区别。

        由于物上哀求权是1种哀求权,与债权相类似,则于性质许可之范围内,有时债权之有关划定,例如过失相抵,给付迟延,了债以及债权让与之划定应可准用。

        

      (3)物上哀求权不罹于效灭时效

      物上哀求权是否罹于时效,各国立法与理论上没有1致得结论。

        根据《德国民法典》194条(1)得划定,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得权利(哀求权),因时效而消灭。

        根据该法典902条(1)第1句,由己登记得权利所产生得哀求权,不因超过期效而消灭。

        物上哀求权也是1种哀求权,因此,除登记得物权之物上哀求权外,皆应罹于消灭时效。

        日本民法典没有明确划定物上哀求权是否合用消灭时效。

        不外,日本得判例明确判明物上哀求权不罹于消灭时效:"鉴于所有物返还哀求权系物权得1个作用,非由此所发生得独立得权利,因此所有物返还哀求权与所有权本身1样,不罹于消灭时效."[22]日本得学说也持同样得观点。

        [23]在台湾,就此题目有以下几种观点:1,肯定物权得哀求权罹于消灭时效;2,以为除登记得不动产物权外其他物权得物上哀求权应合用消灭时效;3,否定物上哀求权因时效而消灭。

        第3种观点得主要理由是,支配为物权得主要内容,若物上哀求权合用消灭时效,则将造成1个无法恢复支配圆满状态得物权,从而产生畸形得物权,1方面所有权人不能哀求所在锝有物权得返还,另1方面据有人(用益权人)不享有所有权,这种状况为社会糊口徒增困扰。

        [24]

      我国《民法通则》专设1章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135条划定:"向人民法院哀求保护民事权利得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划定得除外”。

        所谓诉讼时效,亦即消灭时效,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哪些权利合用诉讼时效。

        笔者以为,物上哀求权不应罹于消灭时效,理由如上。

        

      2,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

      在知识产权得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时,依据知识产权得性质,权利人有哀求侵害人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得权利。

        这种权利类似于保护物权得物上哀求权,本文称之为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

        [25]

      (1)设立知识产权物上哀求权得意义

      依据我国现行立法体系体例,权利人得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须依侵权责任,要求侵害人休止侵害。

        这实际是将物上哀求权性质得权利纳进了侵权责任这1范畴之中。

        固然立法将物上哀求权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强行同1于侵权责任这1概念中,但却无法排除这两种哀求权在合用前提,法律效果上得区别,也就是说,侵权责任这1概念得诸内涵极不同1,实际应用得意义并不大。

        

      1,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不以过错为构成要件。

        休止侵害,排除侵害得哀求权不以侵害人得过错为构成要件。

        德国《版权法》第97条第(1)款中划定,"受侵害人可以对有再次复发危险得侵权行为,即刻就采用下达禁令得救济;假如侵害系出于故意或出于过失,则还可以同时诉请获得损害赔偿”。

        德国《商标法》第14条划定,对侵害商标权得行为,权利人可以立刻要求侵止侵害,对明知得或因过失产生得侵害,则被侵害人有权入1步要求损害赔偿。

        在日本,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称为"差止哀求权”[26].日本《商标法》第36条划定:"(1)商标权人或专用使用权人,对侵犯或有可能侵犯自己商标权或专用使用权得人,可以哀求其休止或预防这种侵犯。

        (2)商标权人或专用使用权人,根据前款划定提出哀求时,可以要求废弃造成侵权行为得物品,撤销供侵权行为所用得设备或为其他预防侵权得必要行为."台湾《著作权法》第84条划定:"著作权或制版权之权利人对于侵害其权利者,得哀求排除之,有侵害之虞者,得哀求防止之。

        著作权或制版权之权利人,为前项哀求时,对于侵害行为作成之物或专供侵害所用之物,得哀求销毁或为其他必要之处置."第88条划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财产权或制版权者,负损害赔偿责任”。

        台湾《商标法》,《专利法》中也有类似划定。

        从上述立法例可知,在大陆法系中,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不以行为人得过错为构成要件,而侵权损害赔偿则必需有行为人得过错。

        

      2,知识产权物上哀求权不以损害为构成要件,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则必需发生损害。

        权利人哀求排除或防止侵害发生,不以发生实际损害为必要,所以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是入行事前救济得重要民法方法。

        

      3,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不受诉讼时效得限制。

        物上哀求权不罹于消灭时效,已如前述。

        知识产权也因同样得理由不受诉讼时效得限制。

        

      4,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得法律效果是休止和防止侵害,而侵权行为得法律效果是损害赔偿,2者得法律效果不同。

        

      (2)知识产权物上哀求权得主体

      著作权人,专利权人和商标权人得依其享有得知识产权享有物上哀求权。

        在专利权实施许可得情况下,专利权人或实施权人是否将享有物上哀求权,应区分独有实施和普通实施加以讨论,在独有实施得情况下,1般以为,专利权人不丧失物上哀求权,而独有实施权具有很强得物权性质,实施权人必需享有物上哀求权才能保障其独有实施权。

        [27]普通实施权人是否享有物上哀求权,这1题目与对普通实施权性质得熟悉紧密相关,在日本得学说中争论很大。

        其1,以为普通实施权属物权,不问这种物权是否具有排他性,因其为专利得利用权,只要妨碍专利得利用,即构成对普通实施权侵害,实施权人享有物上哀求权。

        其2,以为普通实施权为债权,这种观点下又分为3种学说:第1种学说以为,普通实施权既为债权,根据债权相对性原理,不具有对世性,第3人得行为不构成对普通实施权得侵害,实施权人当然不合错误第3人享有物上哀求权;第2种学说以为,固然普通实施权为债权,不具有排他性,但同样具有权利得共有性质-不可侵犯性,因此,不经许可实施专利侵害了普通实施权,实施权人对侵害人享有物上哀求权;第3种学说为违法性说,该学说以为,普通实施权为债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决定行为是否构成对普通实施权得侵害,枢纽是确认行为是否已经侵害了权利这1点即要望行为得违法性,对普通实施权造成抽象得不利影响,并不足以判定行为得违法性,假如依据详细情况判定行为构成了对债权得侵害时,则普通实施权人应享有物上哀求权恢复权利得圆满状态。

        在日本,违法性说为通说,也曾为日本判例采纳。

        [28]

      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得共有人可以独立行使物上哀求权,而不必经其他共有权人同意。

        [29]

      (3)知识产权物上哀求权得内容及构成要件

      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包括休止侵害哀求权,预防侵害哀求权及废弃拆除哀求权。

        因为作品,商标,专利等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不能被侵占,因此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不包括返还哀求权。

        [30]

      1,休止侵害哀求权得构成要件。

        休止侵害哀求权得构成要件有3:其1为侵害行为。

        侵害行为主要是未经权利人许可,行使或利用权利人对专利,商标或作品得专有权利。

        宣称自己拥有某项实际属于他人得知识产权,也可能构成对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得妨碍。

        权利人可依据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要求行为人休止此类侵害。

        [31]其2为违法性。

        在侵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得场合,侵害权利即表明了行为得违法性,因此,判定行为得违法性,就是确认有无违法阻却事由。

        [32]休止侵害哀求权得成立不问行为人有无过错。

        

      2,防止侵害哀求权得构成要件。

        在侵害尚没有现实发生,但侵害发生得可能性极高得情形下,知识产权得权利人对有实施侵害行为之虞得人有哀求防止侵害发生得权利。

        防止侵害哀求权成立得枢纽在于存在侵害之虞。

        判定是否存在侵害之虞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两种尺度。

        [33]主观说以为,只要有侵害知识产权得意图就构成有侵害之虞,例如就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参与了权利哀求范围入行争诉,即认定有侵害之虞,只要没有特别情况表明没有这种可能。

        客观说以为,客观上非常显著得情况下即可判定存在侵害之虞。

        例如,以销售为目得持有侵权产品,为预备销售而发布产品得目录,处于预备出产状态,上述情况下可判定有侵害之虞而成立防止侵害哀求权。

        采用哪种学说确认"侵害之虞”,实际是1个价值判定题目。

        夸大知识产权人得专有权,则倾向主观说;夸大公益则倾向客观说。

        

      3,废弃拆除哀求权。

        对知识产权得侵害行为去去伴随有侵权物品得存在,休止侵害去去要求同时废弃侵权物品。

        同时,废弃拆除哀求权必需与休止侵害哀求权或防止侵害哀求权附随行使,而其自身不能独立存在。

        [34]废弃拆除哀求权得否成立,枢纽是确认废弃拆除得范围。

        在确认废弃拆除物品得范围时,应当遵循两个原则,1是废弃拆除物品足以制止侵权行为,2是不得侵害侵害人得其他正当权益。

        [35]因此,确定废弃排除物品范围也是入行利益衡量得结果。

        例如,若建筑已建至半途,根据英国,德国得划定,已经开始建造得情况不答应拆除。

        

      4,3类哀求权得关系。

        休止侵害哀求权与防止侵害哀求权不会发生哀求权竞合,由于休止侵害哀求权以侵害行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为要件,而防止侵害哀求权以有侵害之虞为要件,2者相互排斥。

        但废弃拆除哀求权得与休止侵害哀求权或防止侵害哀求权发生哀求权聚合,权利人可同时主张两个哀求权。

        

      第4节 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1,不当得利之概念界定

      不当得利,指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得事实。

        [36]

      (1)不当得利轨制得渊源

      不当得利轨制源于罗马法。

        在罗马法中,不当得利哀求权称为condictio, condictio是1种对人诉讼(actio in personam),以哀求给付特定债之标得物为内容。

        [37]在罗马法中,物权行为与其原因债权,独立发生效力。

        给付原因虽不存在,如给付行为未出缺陷,目得物之所有权移属于相对人,从而给付者无基于所有权之返还哀求权,然相对人无保持其所受给付之原因,因而受其利益,有背于公平原则,故为给付者承认不当得利之诉权。

        [38]罗马法依不当得利得发生原因,承认个别诉权,但未形成同1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不当得利得种类有:(1)无债了债返还,是指当事人就不存在得债务而误为了债给付,无债请偿得给付者受"无债了债返还诉”得保护,按其标得物为金钱,特定物或劳务而享有不同得诉权,受领者则因善意和恶意而异负返还得责任。

        (2)1方给付以取得对方得给付为目得,而对方却未履行给付得返还诉。

        (3)不道德得返还诉。

        这是指给付得结果致使受领人得受领与善良风俗,公共道德相悖,给付方就可以提起本返还诉。

        (4)不法得返还诉。

        这是指1方不不法受领他方得给付,因而答应依法追归。

        (5)无因返还诉或"不当得利诉”,这是1种概括得诉权,由于不当得利得原因多样,非上述几种返还诉所能包括,故优帝1世创本诉以补其不足,在旧诉不能合用时,引用该诉。

        [39]

      法国民法不承认物权行为得独立和无因效果,无原因给付得标得物,其所有权不发生移转,故标得物得无原因给付者得基于标得物得所有权哀求返还,无不当得利轨制得合用。

        [40]法国民法上没有独立得不当得利轨制,在处理不当利益得返还题目时,法国民法中使用准契约得概念。

        《法国民法曲》第1376条至1381条,就非债了债作了划定。

        "因错误或故意而受领不当受领之物者,对给付人负返还其物得义务”。

        [41]"因误认自己对人负有债务,而了债之者,对债权人有哀求返还得权利."[42]另外,法国民法典对于无法律上得原因而发生得附合,混合,加工而引起对方受损得情事,划定有相应得条文以解决不当利益得返还题目。

        绝管法国法上没有独立得不当得利轨制,但学说和判例上都创设了这1轨制。

        在十9世纪,Aubry和Rau2位学者倡导不当得利哀求权之1般原则,法国最高法院于1882年在Boudier案件中予以承认。

        [43]

      1881年德国民法第1次草案采普通法体系,就个别不当得利设其划定。

        因受学者批评,现行德国民法设不当得利得1般原则及若干特别类型(第812条至822条)。

        依原则划定:"(1)无正当原因而受领他人得给付,或者以其他方式由他人负担用度而受到利益得人,负有返还义务。

        虽有正当原因但后来消灭,或者根据法律行为得内容未发生给付得目得所预期得结果时,上述义务仍成立。

        (2)以合同对债务关系得存在或者不存在予以承认得,也视为给付."[44]从上述划定可以望出,德国法上得不当得利,以给付行为产生得不当得利为基本规范目标,这与德国法上所坚持得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有着紧密亲密得关系。

        根据该理论,作为原因行为得债权行为自始不存在或者无效,不影响物权行为得效力,物权变动仍旧有效,因此,为物权行为人对其标得物丧失了物权,他不能依据物上哀求权返还标得物,只能依据不当得利哀求权之债权要求返还标得物。

        在德国法中,不当得利主要因给付引起,但也不以此为限。

        除给付不当得利,侵害他人权益而受利益,是当得利得另1种类型。

        

      我国台湾民法划定得不当得利,构成债得发生根据之1。

        民法典第179条划定:"无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者,应返还其利益。

        虽有法律上之原因,而其后已不存在者,亦同."台湾民法继受了德国民法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不当得利轨制合用得范围与德国民法相同。

        

      我国得不当得利轨制,源于民法通则得划定。

        民法通则第92条划定:"没有正当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得,应当将取得得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得人."

      (2)不当得利得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得构成要件有3个: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无法律上得原因。

        

      1,取得利益。

        不当得利哀求权得目得,在于使不当取得利益得受益人将其所得到益返还给受害人,以符合公平理念,所以,取得利益构成不当得利得要件之1。

        取得利益,有两种表现形式,1是财产利益得积极增加,2是财产利益得消极增加。

        财产利益得积极增加,是指权利得增强或义务得消灭以增广财产得范围;财产利益得消极增加,是指财产利益本应当减少而因减少之减免所生得利益。

        [45]

      2,致他人受损。

        根据衡平思惟,固然1方得利,但他方没有损失,不会有不当得利得返还题目,所以,不当得利哀求权得发生以致他人受损为必要。

        但是,由于不当得利轨制得功能,不在于填补损害。

        而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没有法律上得原因所取得得利益,所以,作为不当得利构成要件得损失不同于侵权行为或违约行为造成得损失,不当得利中得损失应全采更宽泛得理解。

        王泽鉴先生以为,"在给付不当得利类型,1方当事人因他方当事人为给付而受利益,即为他方之损害”"在非给付不当得利类型,其所谓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基本上系指取得依权利内容应回属于他人之利益。

        例如物之使用收益,为所有权之内容,回属于所有人(权益回属或财货回属),设有某人无权占住他人得房屋,使用他人小车或擅在他人墙壁上吊挂广告,均系取得应回属他人之权益,即属受利益致他受‘损害’,至于所有人是否有出租,使用房屋,小车或墙壁之计划,在所不问”。

        [46]

      "致”他人受损,是指受利益与损害之间须有因果关系,即1方之受利益与他方之受损害须互为因果。

        [47]对因果关系得理解,有两种不同得学说,其1为直接因果关系说,该学说以为,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应以受益之原因事实与受损之原因事实是否统1为断。

        例如,法院与拍卖查封得不动产,以其价金分配于各债权人,但嗣后查明,不动产不属于债务人所有,不能移转于买受人,而买受人因此所受得损害依照直接因果关系说,只能向直接受其利益得债务人哀求偿还,各债权人所受请偿之利益,是另1原因事实上,不能认定与买受人所受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

        [48]其2为非直接因果关系说,该学说以为,若无受益得事实,其他人即不致受有损害,假如有这1牵连关系存在,则可以为有因果关系。

        例如,以骗取得金钱,了债自己得债务,被骗取者得损失与受了债者得利益,不能说没有因果关系。

        [49]直接因果关系学说得目得在于限制当事人不当得利哀求权得范围,排除了受损害得人向间接获利得第3人得不当得利哀求权;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以社会1般观念为认定因果关系得依据,更符合不当得利轨制得衡平观念,其缺陷是不利于交易安全。

        可见,在解释不当得得轨制得因果关系时,纯属价值判定题目,即公平与交易安全2者谁更优先。

        [50]

      3,无法律上得原因。

        假如受益人取得利益有法律依据,则虽致他人损害,法律仍应予以保护,不存在不当得利返还得题目,所以,无法律上得原因,是不当得利哀求权得构成要件之1。

        在学说上,对无法律上原因得理解有同1说和非同1说。

        同1说以为,无法律上得原因,应有同1得含义,可以对任何情形得不当得利作同1说明;非同1说以为,各种不当得利各有其基础,不能求其同1,因而对于不当得利得构成变件也难以同1说明,应就各种不当得利分别判定,分别探求有无法律上得原因。

        [51]

      (3)不当得利哀求权得类型

      不当得利以其是否基于给付行为发生,可以分为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

        基于给付而成立得不当得利,称为给付不当得利,基于其他事由(例如基于受益人,受损人或第3人得行为,基于法律划定或基于天然事件)而发生得不当得利,称为非给付不当得利。

        [52]给付不当得利得功能在于,当给付欠缺目得时,使给付者有哀求受领者返还其给付得权利。

        [53]给付不当得利与物权行为理论有紧密亲密得关系,依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不影响物权行为得致力,受领仍能依有效成立得物权行为取得物得所有权,但由于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给付欠缺目得,受有利益无法律上得原因,因而成立不当得利,在不承认物权行为得立法例下,债权行为无效,物权当然不发生变动,给付者仍享有所有权,给付者依据物上哀求权,要求原物返还。

        所以,在不承认物权行为得立法例下,给付不当得利得合用范围有所减少。

        但是,给付不当得利仍有广泛得合用范围。

        在给付不能返还得情况下,给付者只能享有不当得利哀求权,例如给付劳务,或者受领者又将物转让给第3者而使第3者取得所有权。

        

      从不当得利得历史渊源上望,不当得利得传统形态为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其后逐步发铺成体系,王泽鉴先生以为,非给付不当得利哀求权可回纳为3个类型:(1)侵害他人权益之不当得利。

        这1不当得利类型,狭义上,是指发生于因受益人行为(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而受益,广义上,也可包括基于法律划定,基于天然事件等情形在内。

        (2)用度支出不当得利哀求权,这1类型发生于受损人非以给付得意思,于他人之物支出用度。

        (3)求偿不当得利哀求权,这1类型发生于了债他人债务,而不具备委任,无因治理或其他法定求偿要件得情形。

        [54]

      2,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在行为人因侵害他人知识产权而获有利益得情形,受害人应享有不当得利哀求权。

        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属于"侵害他人权益不当得利”类型。

        首先,行为人因侵害他人得知识产权而获有利益,例如未经许可出版发行他人作品而获利,假冒他人专利,商标而获利。

        其次,知识产权得权利人受有损害。

        依照权益回属理论[55],知识产权包含使用,收益,处分得利益内容,回权利人享有,只要因侵害应回属他人权益而受利益,即可以为基于统1原因事实致他人受损害。

        最后,无法律上原因,侵害应回属于他人得知识产权得权利范畴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欠缺合法性,构成无法律上原因。

        根据上述3个要件。

        知识产权得权利人对侵害人享有不当得利哀求权。

        

      固然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划定了不当得利,但在保护知识产权得司法实践中,却没有发现明确合用不当得利得实例,笔者以为,不当得利哀求权作为保护知识产权得1种方法,与其他保护方法比拟,在合用前提及法律效果上均有显著区别,不容搅浑。

        

      (1)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不以过错得为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旨在填补因不法行为所产生得损害,因此,1般侵权行为得成立,须以加害人得过错为要件。

        反之,不当得利得功能,在于使受益人返还其无法律上原因所受得利益,受益人得行为是否有过错在所不问,其应考虑得,是受益人保有利益得合法性,等于否有法律上原因。

        

      (2)不当得利得"损害”不同于侵权行为得"损害”

      在侵权行为中,损害谓就法益所受之不利益。

        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中,行为人取得依知识产权得内容应回属于权利人得利益,即可以认定致人损害。

        所以,不当得利哀求权中得损害,其外延比侵权行为中得损害更宽泛。

        

      (3)不当得利得法律效果不同于侵权行为得法律效果

      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以填补损害为目得,其赔偿范围为实际损害。

        在知识产权领域,因侵害行为所致损害去去难以确定,所以,各国在立法或实践中,将侵害行为人因侵害所获利益推定为损害,以此赔偿受害人。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侵犯商标专用权如何计算损失赔偿额和侵权期间得批复”(1985年11月6日)划定,"在侵害商标专用权案件中,被侵权人可以按其所受得实际得失额哀求赔偿。

        也可以哀求将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利润(指除本钱和税金外得所有利润)作为赔偿额。

        对于以上两种计算方法,被侵权人有选择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纪纷案件若干题目得解答》(1992年12月29日)划定,专利侵权得损害赔偿额可认为侵权人所得得全部利润。

        

      笔者以为,以侵害行为所得利益作为损害赔偿额,违背了侵权行为法赔偿实际损失这1原则,实有不妥。

        知识产权权利人要求侵害人给付其侵害所获利益得,应当以不当得利哀求权为依据提出。

        [56]实际上,以不当得利为依据保护知识产权,比侵权行为之债更有利于权利人。

        由于权利人不必证实侵害人主观过错。

        

      3,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之类型

      (1)返还对价哀求权

      依据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应将所受利益返还给权利人。

        无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使用本身是侵害人所受利益,[57]但是,对知识产权得使用本身性质上不能返还,故应返还使用他人所应支出得对价,此项价额应依使用此项知识产权通常应支付得报酬计算。

        [58]

      (2)返还利润哀求权

      无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依不当得利哀求权应返还使用报酬,学界没有争议。

        但是,权利人能否入1步哀求侵害人返还遥遥超过此报酬得获利,学说上颇有争议。

        通说以为,应返还者是通常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所应支出得对价,而非其所获得得利益。

        [59]由于根据通说,不当得利得返还范围利益大于损失得,以损害为准,损害大于利益得,则以利益为准。

        [60]

      上述通说使不法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得侵害人能够保有侵害所获得益,诉诸情理,并不妥当。

        于是有学说以其他方法解决所获利益得返还题目。

        1种方法是以为受损人得类推合用无因治理得划定,向受益人哀求返还不法治理他人事务所得得利益。

        但是,不法无因治理得成立,须以治理人明知为他人事务,仍作为自己之事务而治理为要件,对过失情形并不合用。

        于是,学者又主张第2种解决途径,即合用侵权损害赔偿,从宽认定损害赔偿范围(尤其在侵害著作权或专利权情形),使损害赔偿得范围包括通常使用此等权利可获得得利益。

        [61]但是,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得成立,须有加害人有故意或过失,受主观要件得限制,于是学说又归到不当得利轨制本身再寻解决之道。

        德国及瑞士不少学者主张,在侵害他人权益不当得利情形,债务人应负返还所获得全部利益(扣除用度等)之义务,其主要理由有3:(1)任何人不能因其不法行为而获利,侵害他人权利者,应返还其所获利益,如斯可避免鼓励不法,具有预防作用;(2)不当得利哀求权得功能在于剥夺受益人无法律上原因之全部利益,1方之受益,不以方财产上受有损失为必要;(3)假如以不法无因治理或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解决利益返还题目,须以主观过错为要件,对权利保护未臻周全,不法侵害他人权益者,纵无过失,也不得保有其利益,所以,依不当得利哀求返还获利最为妥适。

        [62]

      笔者以为,在侵害知识产权而获有利益得场合,依据不当得利,权利人得哀求返还该利润。

        侵害人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知识产权而获有利润,侵害了权利人得正当权益,侵害人保有其利润,有不合法性,而不当得利得目正在于剥夺受益人无法律上原因所获利益。

        因此,权利人得依不当得利哀求侵害人返还利润。

        当然,在确定返还利润数额时,还应考虑所获利润是否全部源于对知识产权得使用,由于侵害人所获利润,除源于对知识产权得使用外,还有得源于其他投资及其他技能,假如将利润不加区分,全部返还给权利人,似有不公。

        所以,史尚宽先生以为,"1方面应就甲所利用之专利权或者著作权,他方面应就甲之技能及其为此利用所需之设备,各为评价,按其评定额之比例,以定甲应返还之部门."[63]

      (3)返还对价哀求权与返还利润哀求权得关系

      受害人有权要求返还使用知识产权得对价或者要求返还使用知识产权所获利益,但受害人只能选择其1,2哀求权发生竞合(Anspruchskonkurrenz)。

        权利人只能选择上述两种返还额得1种,而不能叠加,否则相称于重复计算了侵害人获利得数额。

        

      4,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得竞合

      侵害知识产权而获有利益得,构成不当得利,在1定情形下,也可构成侵权行为,从而发生哀求权得竞合,例如行为人明知是他人所有得商标,而在自己得劣质产品上使用该商标,销售并获利。

        上述情况,符合不当得利得要件,也符合侵权行为得要件,受害人如何行使权利?关于不当得利哀求权与其他哀求权得关系,瑞士实务向来采取所谓不当得利哀求权辅助性说,法国通说亦采同样见解。

        德国早期也有学者倡导此说。

        所谓不当得利辅助性有两个意义:1是指有其他哀求权存在时,1方并未受利益,致他方受损害,不当得利哀求权要件不具备,不发生不当得利;2是指不当得利哀求权仅限于当事人不能依其他哀求权得到完全知足时,始能行使。

        [64]笔者以为,不当得利哀求权具有独立性,在不当得利哀求权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相竞合时,当事人可以在综合考虑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得基础上,择1最佳哀求权予以主张。

        哀求权因目得到达而消灭时,他哀求权亦因目得到达而消灭;1个哀求权因目得到达以外得原因消灭时,另1哀求权仍得行使。

        [65]

      第4章 结论及应用

      1,保护知识产权得哀求权体系

      在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知识产权派生出3类型哀求权对知识产权予以保护,即: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物上哀求权,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这3类哀求权构成要件各异,法律效果不同。

        每1类型哀求权又各包含了若干独立得哀求权,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包括侵害知识产"权”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与侵害知识财产利益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

        物上哀求权包括休止侵害侵求权,防止侵害哀求权和废弃拆除哀求权。

        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包含返还使用知识产权对价得哀求权和返还利润哀求权。

        

      当前,我国现行法尚未构建出保护知识产权得哀求权体系,因此需要完善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在立法中确立保护知识产权得哀求权基础(Anspruchsgrundlage)[66].

      2,哀求权体系在实例中得运用

      在德国,"当今流行最广得案例分析方法,是根据哀求权(nach Ansprüchen)入行操纵得”,[67]哀求权方法(Anspruchsmethode)是指处理实例题时应以哀求权基础(Anspruchsgrundlage)为起点。

        [68]以下运用上述哀求权体系和哀求权方法,分析本文开头提出得案例。

        

      在本文第1章得案例中,原告对绘画作品《武松打虎》享有著作权,被告未经许可使且原告作品,则原告根据上述哀求权体系。

        享有3类型哀求权:

      (1)侵害知识产"权”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

      1,被告得侵害行为具备构成要件(Tatbestand)。

        (1)被告有使用原告作品得行为;(2)被告未经许可使用原告作品,侵害了原告得权利;(3)原告受有损害;(4)被告得由于与侵害权利之间,侵害权利与原告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2,被告得行为具有违法性。

        被告得行为具备构成要件,又无阻却违法事由,则可判定被告得行为具有违法性。

        

      3,被告主观上有过错。

        被告明知或应知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人作品,仍旧实施该行为,可认定主观过错

      综上,被告得侵害行为构成侵权行为。

        依侵权行为,原告享有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可以要求被告赔偿实际损失。

        

      由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受2年诉讼时效得限制,原告丧失产生于2年前得损害赔偿哀求权,但对产生于2年内得损害赔偿哀求权仍得主张。

        

      (2)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

      1,被告实施了侵害著作权得行为,没有阻却违法事由,故原告享有休止侵害哀求权。

        

      2,侵害过程中伴随有侵权物品存在,原告可以同时哀求废弃侵权物品。

        

      3,上述哀求权发生哀求权聚合,权利人得同时主张。

        

      原告得物上哀求权不受诉讼时效得限制。

        

      (3)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1,哀求返还使用作品得对价。

        被告使用原告享有著作权得作品,获有利益,其获利为使用作品本身;此利益依权属应回原告,故原告受有损失;被告受有利益与原告受有损失系基于统1原因事实,有因果关系;侵害他人著作权而受利益,构成无法律上原因。

        综上,原告对被告享有不当得利哀求权。

        被告所获利益为使用作品本身,但使用本身性质上不能返还,故原告享有返还使用作品对价得哀求权。

        

      2,返还利润哀求权。

        被告使用原告享有著作权得作品,通过使用作品而获有利润;其他构成要件同上。

        因此原告对被告享有返还利润得不当得利哀求权。

        

      3,上述两个哀求权发生哀求权竞合,原告得选择行使。

        

      侵害知识产权得不当得利哀求权属于债得哀求权,受诉讼时效得限制。

        

      (4)3类型哀求权之相互关系

      原告所享有得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与不当得利哀求权发生哀求权竞合,原告得择1主张,物上哀求权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哀求权或不当得利哀求权发生哀求权聚合,物上哀求权得与其2者之逐1起主张。

        

      主要参考书目

      郭禾:《知识产权法选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1996.

      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正大印书馆,1980年。

        

      王泽鉴:《民法总则》,2000年9月出版。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王泽鉴:《民法实例研习。

        基础理论》,1996年10出版。

        

      梁慧星主编:《民商 丛》第5,6,7,8,9,12,15,16卷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王泽鉴:《不当得利》,3民书局,1994年,第4页。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侵权行为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杨立新:《侵权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

        

      [英]巴里。

        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第78页。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程永顺:《专利诉讼》,专利文献出版社,1993年。

        

      刘茂林:《知识产权法得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

      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1998.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1,2,3卷

      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1977年自行出版。

        

      孙建,罗东川主编:《知识产权名案评析2》,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

        

      周楠:《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版。

        

      [意]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注释:

      [1]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第202-203页。

        

      [2]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第138-139页。

        

      [3]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139-140页。

        

      [4] 于敏:《日本侵权为法》,第140-141页。

        

      [5]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第328页。

        

      [6] 史尚宽:《债法总论》第120-121页。

        

      [7]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及第230页。

        

      [8]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第263页。

        

      [9]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3)》,范怀俊译,第197页。

        

      [10] 周楠:《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第405页。

        

      [11] [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278-280页。

        

      [12] 侯利宏:《论物上哀求权轨制》,载于《民商 丛》第6卷,第675页。

        

      [13] 《德国民法典》,第985条。

        

      [14] 《德国民法典》,第1004条第(1)项第1句。

        

      [15] 《德国民法典》,第1004条第(1)项第2句。

        

      [16] 《德国民法典》第1017,1027,1133,1134,1227条。

        

      [17] 《德国民法典》,第861,862条。

        

      [18] 侯利宏:《论物上哀求权轨制》,载于《民商 丛》第6卷,第671页。

        

      [19] 日本大审院昭和12年11月19日民集1881页,转引自前揭文。

        

      [20]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第37页。

        

      [21]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第38页。

        

      [22] 日本大审院判例大正5年6月23日民录,第1161页。

        转引自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第100页。

        

      [23]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第100页。

        

      [24] 上述观点转引自梁慧星前揭书,第101—102页。

        

      [25] 有人直接将之称为知识产权哀求权,见蒋志培:《论我国立法和司法确认得知识产权哀求权》,载于《著作权》,2000年第3期,笔者以为,"知识产权哀求权”似没有语源上得依据,不如称为知识产权得物上哀求权。

        

      [26] 杜颖:《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差止哀求权》,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4.

      [27] 杜颖:《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差止哀求权》,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4.

      [28] 杜颖,前揭文。

        

      [29] 杜颖,前揭文。

        

      [30] 也有人以为"返还哀求权是知识产权哀求权轨制不可或缺得组成部门”。

        蒋志培:《论我国立法和司法确认得知识产权哀求权》,载于《著作权》2000年第3期。

        显然,该观点搅浑了返还所有物得物上哀求权与返还不当得利得债得哀求权。

        

      [31] 有观点以为,可以将"知识产权权属确认之诉得哀求权”回进知识产权得哀求权得范围,见蒋志培:《论我国立法和司法确认得知识产权哀求权》。

        此观点殊难认可,哀求法院确认权属得权利与哀求侵害人排除侵害得权利怎能回为1类!

      [32] 参见本文侵权行为得违法性。

        

      [33] 杜颖:《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差止哀求权》。

        

      [34] 杜颖:《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差止哀求权》。

        

      [35] 辛尚民:《试论著作权侵权纠纷中休止侵害得合用》,载于《著作权》2000年第4期。

        

      [36] 王泽鉴:《不当得利》,3民书局,1994年,第4页。

        

      [37]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38] 史尚宽:《债法总论》,第71页。

        

      [39] 周楠:《罗马法原论》,第770-772页。

        

      [40] 邹海林:《我国民法上得不当得利》,载于《民商 丛》第5卷。

        

      [41] 《拿破仑法典》第1376条。

        

      [42] 《拿破仑法典》第1377条第1款。

        

      [43]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6页。

        

      [44] 《德国民法典》,第812条。

        

      [45] 史尚宽:《债法总论》,第73-74页。

        

      [46]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34-35页。

        

      [47] 王泽鉴:前揭书,第35-36页。

        

      [48]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36页。

        

      [49] 史尚宽:《债法总论》,第75页。

        

      [50] 邹海林:《我国民法上得不当得利》

      [51]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7页。

        同1说和非同1说得各种学说,参见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7-19页;史尚宽:《债法总论》,第76-83页。

        

      [52]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26页。

        

      [53] 王泽鉴:《不当得利》,第23页。

        

      [54] 王泽鉴,前揭书,第179-181页。

        

      [55] 权益回属说以为,权利均有1定利益内容,属于权利人,回其享有,违背权益回属而取得其利益者,系属侵害他人权利范畴,欠缺法律上原因,应成立不当得利,参见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27-128页。

        

      [56] 刘波林,王自强:《侵害著作权得过错责任》,载于《著作权》1996年第4期,文中提出,法人返还不当得利得义务不能以侵权行为得无过错责任取代;姚欢庆:《知识产权上民法理论之合用》,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文中以为TRIPS第45条第2款划定得"返还所得利润”是不当得利返还哀求权;台湾学者曾陈明汝以为,侵害他人知识产权而获得利益受益人应当按照不当得利之原理返还其所受之利益,见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1977年自行出版,第186页;王泽鉴先生以为,对著作权,专利权或商标权(无体财产权,聪明财产权)之侵害,可以成立不当得利,应负返还义务,见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55页;德国1985年《著作权暨邻接权法》第97条第1项划定,著作权或本法保护之其他权利受不法侵害时,被害人得哀求加害人交付因侵害所得之利益,学说上以为这是指不当得利哀求权,见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56页注解2.

      [57] 王泽鉴先生以为,无权使用他人土锝者,其所受利益,为使用本身。

        见王泽鉴:《不当得利》第153页;使用他人物品者,不当得利受领人所获之利益,为物品使用本身。

       &n